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肺癌靶向治療

2022年已經獲批上市的EGFR抑制劑有哪些,EGFR臨床試驗正在招募的有哪些

全球腫瘤醫生網2022-10-31肺癌靶向治療7150

  2022年已經獲批上市的EGFR抑制劑有哪些,EGFR臨床試驗正在招募的有哪些

  “超級響應者”,在癌癥治療當中的定義,指的是少于10%的完全緩解者,或少于10%的、持續超過6個月的部分緩解者,或緩解持續時間超過臨床試驗中相應藥物中位緩解持續時間的3倍的患者。

  每位患者都希望成為治療當中的“超級響應者”。但在對于超級響應者的定位當中,我們的想象力還是有些拘束了——通常情況下我們期待的是完全無癌的1年,病灶縮小、不再進展的2年或者3年、5年。

  一篇今年發布的,來自日本的論文當中提出了一個更大的目標——72個月之后,“生存期長尾”。

  72個月之后,到長期生存

  由于人種與我國相似,基于日本人群的分析數據對于我國患者是具有比較高的參考價值的。這篇文章當中著重提出了一個概念:“tail plateau”,也就是生存期圖像上的“長尾”。

  EGFR突變治療案例

  文章提出,圖像在72個月之后趨于平穩,也就是說,能夠度過72個月的受訪患者,幾乎都能夠開啟一個非常長期的、無癌的生活。

  在EGFR和ALK兩種驅動基因型的患者當中都能觀察到這種“長尾”。EGFR突變的患者中位總生存期是36.9個月,ALK重排陽性患者的中位總生存期是55.4個月;不論是那類患者,生存期的曲線在72個月之后都趨于平穩,“大多數在5年后仍然或者的患者,都在繼續接受治療”。

  其中的EGFR,是非小細胞肺癌最常見的驅動基因之一。

  為什么我們要關注EGFR

  我們先來看幾組數據

  2020年,世界癌癥死亡患者數量995.8萬,新發癌癥數量1929.3萬,這兩個數字之間的比值(死亡率與發病率比值,能夠反應疾病的臨床預后)是0.516;

  2020年,中國癌癥死亡患者數量300.3萬,新發癌癥數量456.9萬,這兩個數字之間的比值是0.657;

  2020年,世界肺癌死亡患者數量179.6萬,新發患者數量220.7萬,這兩個數字之間的比值是0.814;

  2020年,中國肺癌死亡患者數量71.5萬,新發患者數量81.6萬,這兩個數字之間的比值是0.876。

  死亡率與發病率比值,計算時采用新發癌癥病例總數與死亡人數計算比值,這個數值能夠反應疾病的臨床預后情況。整體來說,我國的癌癥患者預后稍微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在肺癌這個單項上,我國患者的預后竟然已經基本與世界平均水平持平了!

  這是為什么呢

  大約85%~90%的肺癌分型屬于非小細胞肺癌,其中肺腺癌的占比又有約60%~70%,可以說是肺癌當中占比最大的一個群體。

  我們常說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人種的群體,罹患的癌癥也有一定的差別,有獨特的流行病學特征。舉例來說,美國肺腺癌患者的EGFR突變率稍高于10%,而中國肺腺癌患者的EGFR突變率超過60%!

  恰好EGFR抑制劑的研究成果也是非常豐富的,藥物眾多,療效出色。這也不意外,很多專家將針對EGFR這個突變和對應的靶向治療藥物EGFR抑制劑,稱作是“上帝送給東方人的禮物”。

  別的不說,對于EGFR突變患者們,當年力排眾議、堅持將易瑞沙(吉非替尼)引入中國并進行臨床試驗、后續推動其進入醫保的吳一龍教授,肯定是一位當之無愧的“救命恩人”。

  從2005年吉非替尼在中國獲批至今,EGFR突變非小細胞肺癌的一線治療已經迎來了不止一次的更新。這一次,我們以EGFR突變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為主題,為這部分患者們提供一些有價值的“解決方案”。

  目前已經獲批的EGFR抑制劑

  目前臨床上已經上市的EGFR抑制劑(EGFR-TKI)可以分為四類:以吉非替尼為代表的第一代EGFR抑制劑,以阿法替尼為代表的第二代EGFR抑制劑,以奧希替尼為代表的第三代EGFR抑制劑,和以阿米萬他單抗為代表的EGFR/MET雙靶點抑制劑(根據適應癥可分入第四代EGFR抑制劑)。

  1、第一代TKI

  關鍵詞:可逆性結合,有一定的入腦性,耐藥風險高

  獲批藥物:厄洛替尼,吉非替尼,??颂婺?/p>

  最初,科學家發現部分非小細胞肺癌的癌細胞中EGFR蛋白表達水平遠高于正常細胞,并以此為突破口研發了第一代EGFR抑制劑。從首款EGFR-TKI吉非替尼于2003年獲得FDA批準上市至今,已獲得FDA批準上市的一代EGFR抑制劑包括厄洛替尼、吉非替尼和??颂婺?。

  這類藥物的共同點在于,化學結構上有相同的喹唑啉母環,主要通過與ATP競爭性結合的方式,抑制發生了細胞的EGFR蛋白功能,主要針對19號外顯子缺失和21號外顯子點突變。

  第一代TKI藥物分子結構

  除了發生突變的細胞,一代EGFR抑制劑也同樣會抑制正常細胞的EGFR蛋白功能,從而導致皮疹、腹瀉等不良反應。此類藥物入腦性較差,對于腦轉移患者的療效整體不佳。由于藥物與靶點的結合方式為可逆性結合,一代EGFR抑制劑發生耐藥的風險較大,通常發生在在連續用藥1年左右。最常見的耐藥突變為T790M突變型。

  2、第二代TKI

  關鍵詞:不可逆結合,更好的療效,更低的耐藥風險

  獲批藥物:阿法替尼,達克替尼

  與一代藥物不同,二代EGFR抑制劑對于藥物化學結構做出了改進,除競爭性地與EGFR上ATP結合位點可逆地結合外,還能與EGFR特有的氨基酸殘基發生烷基化作用或共價鍵結合,即不可逆的結合。目前,獲得FDA批準上市的二代EGFR抑制劑包括阿法替尼和達克替尼兩款。

  第二代TKI藥物分子結構

  2016年ESMO大會上,全球首次一代與二代EGFR抑制劑吉非替尼和阿法替尼的頭對頭對比試驗LUX-Lung 7公布了初步研究的數據。這是一二代EGFR抑制劑的首次正面“交鋒”,顯然,二代藥物阿法替尼先下一局。

  LUX-Lung 7的初步結果顯示,接受二代EGFR抑制劑阿法替尼治療的患者中位總生存期為27.9個月,接受一代EGFR抑制劑吉非替尼治療的患者中位總生存期為24.5個月;阿法替尼治療患者中位治療失敗時間為13.7個月,而吉非替尼治療患者的中位治療失敗時間為11.5個月,顯然接受阿法替尼治療的患者治療有效、疾病控制良好的時間整體更久。

  除此以外,阿法替尼在部分非敏感突變、也就是EGFR外顯子19缺失(ex19del)和L858R突變以外的各類突變亞型當中的療效,是要強于第一代藥物的。一些研究認為,阿法替尼能夠降低患者的TMB,尤其在TMB較高的EGFR突變(例如外顯子20插入突變ex20ins)患者當中治療潛力強于其它的EGFR抑制劑。

  與一代藥物相比,二代EGFR抑制劑在避免耐藥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二代EGFR抑制劑的開發邏輯是,如果藥物的療效更好,或許耐藥性會出現得更晚、甚至不會發生耐藥。因此,二代EGFR抑制劑采取的是不可逆的共價結合方式,臨床中展現出了更強的抑制作用,但仍然不能用于治療一代EGFR抑制劑后發生耐藥突變的患者,如T790M突變型患者等。

  在這樣的迫切需求之下,三代EGFR抑制劑應運而生。

  3、第三代TKI

  關鍵詞:一二代耐藥,更好的療效,更少的不良反應

  獲批藥物:奧希替尼,阿美替尼(國產),伏美替尼(國產)

  2015年,FDA批準了首款三代EGFR抑制劑奧希替尼,填補了長期以來一二代EGFR抑制劑耐藥后的治療困境。除了靶向最常見的耐藥突變T790M,奧希替尼對于常見的EGFR突變類型,如外顯子18、19、21的突變型,均有很好的治療效果。此外,奧希替尼具有良好的選擇性,對于未發生突變的野生型EGFR蛋白作用效果弱,脫靶毒性更小,造成的不良反應更輕微。當然,比起一代EGFR抑制劑,奧希替尼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優勢,即奧希替尼的入腦性更強,對于發生了腦轉移的患者同樣具有較好的療效。

  除奧希替尼以外,幾款國產的第三代EGFR抑制劑,如已經獲批的伏美替尼和阿美替尼等,療效都與奧希替尼相仿。

  已經上市的第三代EGFR抑制劑

  用于治療第一、二代EGFR抑制劑耐藥的T790M突變疾病時,這三款藥物的緩解率都能夠達到60%~70%以上,疾病控制率在90%左右,且顱內病灶的緩解率都在60%以上。

  此外,這三款藥物都完成了在一線治療環境下與吉非替尼的“頭對頭”對比試驗,療效上有非常明顯的優勢。再加上同樣完成了對比試驗的阿法替尼,療效總結如下:

  三款第三代EGFR抑制劑對比

  當然,由于試驗的患者人群可能存在一定的差距,最終的療效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例如經常有外國專家提出,當中國[亞洲]患者占比較高的時候,EGFR抑制劑的療效可能會較好等)。所以幾款藥物的療效僅能作為參考,不能進行橫向對比。

  但從這兩組數據當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國產的EGFR抑制劑、尤其是國產的新一代EGFR抑制劑已經有了不輸奧希替尼的出色潛力。獲批上市以及走入臨床試驗階段的第三代EGFR抑制劑越來越多,盡管仍有很多不可替代之處,但奧希替尼終于不再是“一枝獨秀”了。

  4、EGFR/MET雙靶點抑制劑

  關鍵詞:罕見突變亞型,奧希替尼耐藥,共突變

  獲批藥物:阿米萬他單抗

  阿米萬他單抗,也就是我們熟知的JNJ-6372,為EGFR抑制劑的發展打開了一個全新的思路。這款藥物首先獲批的適應癥是罕見突變EGFR ex20ins,隨后又在奧希替尼耐藥的患者當中展現出了卓越的療效,拓寬了第四代EGFR抑制劑的新思路。當然,還有一點非常值得關注:作為一款雙靶點抑制劑,阿米萬他單抗在雙突變的患者當中,同樣有望展現出一定的治療效果。這款藥物的另一個靶點,MET,是很多EGFR抑制劑的耐藥突變之一。因此,同時存在EGFR與MET異常的患者,完全有可能使用它作為新的治療手段。

  正在研究當中的EGFR抑制劑

  正在進行研究或臨床試驗的EGFR抑制劑,主要分為3個類型:效仿或試圖超越奧希替尼的第三代EGFR抑制劑,治療奧希替尼耐藥患者的第四代EGFR抑制劑,以及針對罕見靶點的EGFR抑制劑。

  第三代EGFR抑制劑暫不表。第四代EGFR抑制劑當中,部分藥物發展較快,如BBT-176(當前小型試驗當中,接受治療的患者病灶縮小30%~51%)等;還有一些國產藥物也在進行臨床試驗。

  能夠用于罕見或難治EGFR突變亞型(包括ex20ins)的藥物,又分為至少3類:

  以阿米萬他單抗(Amivantamab,JNJ-6372)為代表的EGFR/MET雙特異性抗體,與幾款經典的EGFR抑制劑有很大不同。目前的機理還需要進一步研究,但從療效上來說,阿米萬他單抗對于ex20ins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有更好的治療效果。

  另一類以莫博替尼(Mobocertinib,TAK-788)為代表,在結構上與奧希替尼有相似之處,但增強了針對EGFR ex20ins以及其它非敏感突變的抑制效果,同時對HER2外顯子20插入突變的肺癌也有一些抑制效果(因為這兩類插入突變的結構有相似之處)。

  還有一類是經過了優化,與現有的EGFR抑制劑都有結構上的不同的新藥。由于其結構上的特點,這類藥物與現有的第一至第三代EGFR抑制劑不存在交叉耐藥,有潛力用于多類EGFR耐藥突變、難治突變的患者,適應癥范圍更加廣泛。

  小匯有話說

  上文中提到的3類在研EGFR抑制劑,均有新藥在進行臨床試驗。有需求嘗試新藥的患者,可以咨詢基因藥物匯了解項目詳細招募標準,或提交病歷資料,申請接受入組評估。

  文首的日本研究當中,同樣還指出了一件事:大部分患者,并不是依靠某一款藥物獲得長生存期的。他們中多數都是依靠多款藥物的配合,聯合用藥或序貫用藥,才最終得到了如此長的生存期。

  在EGFR突變患者中,37位患者從首次接受治療以來存活了5年以上。其中僅有5名患者,只使用了一種EGFR抑制劑方案;2位患者使用了2種EGFR方案;其他患者都是用了多種藥物的方案,不僅有EGFR抑制劑,還有化療藥物或免疫治療方案。當然,發揮最主要療效的還是EGFR抑制劑。

1. 添加醫學顧問微信,掃描?二維碼

2. 備注【癌種】申請方舟援助計劃



患者咨詢電話:400-666-7998



全球腫瘤醫生網提醒患者:國內細胞免疫治療技術,包括cart細胞,樹突細胞疫苗,NK細胞

TILs細胞,TCR t細胞治療癌癥疫苗等技術均處于臨床試驗階段,未獲準在醫院正式使用。國內患者可以參加正規臨床試驗,在醫生的監管下使用,全球腫瘤醫生網不推薦患者貿然嘗試任何醫療機構和研發機構的收費治療。
本網站新聞資訊、文章、研究數據、治療案例均來自于國內外醫學論文,所涉及到的新藥、新技術有可能還處于臨床研究階段,患者不能作為治療疾病的依據。癌癥治療目前尚無治愈手段,患者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在醫院接受正規治療或參加新藥新技術臨床試驗。